一、案例介紹
62歲的消費者杜女士接到自稱是某購物網(wǎng)站客服人員的電話,告知告知杜女士在其平臺購買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可理賠300元,杜女士明確表示放棄理賠時,對方稱因已向相關部門登記,其若選擇不理賠,則需另行支付500元費用。以此方式迫使消費者下載了其指定的APP 并完成注冊登錄,該APP將消費者的手機進行屏幕共享,獲取了手機銀行驗證碼,將其銀行卡中資金全部劃走。
后不法分子通過消費者的手機銀行發(fā)現(xiàn)杜女士持有保險合同,遂直接通過手機銀行將其保險合同操作退保。杜女士在收到銀行賬戶余額變化和保險公司的退保操作提示信息后,才發(fā)現(xiàn)受騙,第一時間撥打了保險公司客服電話,希望停止支付退保金,保險公司啟動緊急應對措施,進行退保金緊急止付,為消費者挽回了40余萬元的經(jīng)濟損失。
二、案例分析
1.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消費者網(wǎng)購信息(如物品詳情、購買時間等),再冒充網(wǎng)購平臺客服,以網(wǎng)購商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快遞丟失等情況需支付理賠款的名義,騙取受害人的信任。
2. 不法分子發(fā)送釣魚網(wǎng)站鏈接或二維碼,引導消費者下載指定軟件,對消費者進行手機“屏幕共享”,以此騙取銀行賬戶信息后對卡內資金實施盜取。
三、風險提示
一是通過官方渠道核實信息。消費者接到陌生電話要求提供相關信息時,消費者可通過網(wǎng)購平臺的APP、電話客服、微信公眾賬號等官方渠道核實致電人的信息。
二是不要輕信可疑電話和短信。據(jù)了解,目前發(fā)生的該類電信詐騙中,不法分子來電所用電話號碼包括135、158、187、176、166等開頭的手機號碼,上海、北京、江蘇等地的固定電話和境外電話。消費者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短信,不要點開對方發(fā)來的退款鏈接和二維碼。
三是注意保護銀行賬戶信息。如果接到自稱“客服”等電話,一般網(wǎng)購平臺退款,不需要銀行賬戶密碼、信用卡有效期、信用卡背面的驗證碼以及微信、支付寶支付密碼等支付驗證信息。如果遇到要求提供支付驗證信息或者要求向來歷不明的賬戶轉賬的情況,消費者應及時進行核實或報警,以確保個人賬戶和資金安全。
來源自消費者點評(https://mp.weixin.qq.com/s/6ei3iozRKrhaJo0DaFNu1g)
一、案例介紹
62歲的消費者杜女士接到自稱是某購物網(wǎng)站客服人員的電話,告知告知杜女士在其平臺購買的商品存在質量問題,可理賠300元,杜女士明確表示放棄理賠時,對方稱因已向相關部門登記,其若選擇不理賠,則需另行支付500元費用。以此方式迫使消費者下載了其指定的APP 并完成注冊登錄,該APP將消費者的手機進行屏幕共享,獲取了手機銀行驗證碼,將其銀行卡中資金全部劃走。
后不法分子通過消費者的手機銀行發(fā)現(xiàn)杜女士持有保險合同,遂直接通過手機銀行將其保險合同操作退保。杜女士在收到銀行賬戶余額變化和保險公司的退保操作提示信息后,才發(fā)現(xiàn)受騙,第一時間撥打了保險公司客服電話,希望停止支付退保金,保險公司啟動緊急應對措施,進行退保金緊急止付,為消費者挽回了40余萬元的經(jīng)濟損失。
二、案例分析
1. 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獲取消費者網(wǎng)購信息(如物品詳情、購買時間等),再冒充網(wǎng)購平臺客服,以網(wǎng)購商品出現(xiàn)質量問題、快遞丟失等情況需支付理賠款的名義,騙取受害人的信任。
2. 不法分子發(fā)送釣魚網(wǎng)站鏈接或二維碼,引導消費者下載指定軟件,對消費者進行手機“屏幕共享”,以此騙取銀行賬戶信息后對卡內資金實施盜取。
三、風險提示
一是通過官方渠道核實信息。消費者接到陌生電話要求提供相關信息時,消費者可通過網(wǎng)購平臺的APP、電話客服、微信公眾賬號等官方渠道核實致電人的信息。
二是不要輕信可疑電話和短信。據(jù)了解,目前發(fā)生的該類電信詐騙中,不法分子來電所用電話號碼包括135、158、187、176、166等開頭的手機號碼,上海、北京、江蘇等地的固定電話和境外電話。消費者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和短信,不要點開對方發(fā)來的退款鏈接和二維碼。
三是注意保護銀行賬戶信息。如果接到自稱“客服”等電話,一般網(wǎng)購平臺退款,不需要銀行賬戶密碼、信用卡有效期、信用卡背面的驗證碼以及微信、支付寶支付密碼等支付驗證信息。如果遇到要求提供支付驗證信息或者要求向來歷不明的賬戶轉賬的情況,消費者應及時進行核實或報警,以確保個人賬戶和資金安全。